近年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对其发展和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好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税收优惠政策须不断改革完善,更有效发挥其促进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评估中关村先行先试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取得效果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完善建议,对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企业座谈、文献梳理等方式,对八项试点政策在示范区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着重研究了当前税收优惠遇到的问题障碍,并对创新税收政策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课题报告由税收政策激励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与影响、税收政策促进中关村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效果评估、税收激励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国内外促进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做法和经验借鉴、促进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完善建议等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深入分析了税收政策激励科技创新的意义。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需要我国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急需从传统的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活动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为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激励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财政支出政策相比,税收政策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激励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功能性税收优惠与产业性税收优惠交叉运用、有效配合,更能发挥对创新行为的多重鼓励、扶持等导向作用。
二是对中关村8项先行先试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第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第三,股权奖励、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政策鼓励培养和凝聚了高新人才;第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调动了企业和地方政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优惠力度不够导致影响政策效果,优惠条件和标准不够科学导致政策难以落地,优惠程序复杂导致影响享受政策积极性,法规及政策相互抵触导致优惠执行困难等,这也是相关税收政策推广至全国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内容。
三是分析了税收激励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从国际维度来看,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关村面临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形势;从国内维度来看,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关村面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新形势;从区域维度来看,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村面临在服务三地创新发展中勇挑重担的新形势。此外,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中关村还面临服务于培育新业态、服务于“四众”新商业模式、服务于新型金融创新发展、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于国际化发展等新需求。
四是对国内外促进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做法及经验进行了梳理。从国内激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实践来看,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涵盖了研发、创新投资、技术转让等多个方面,但今后依然需要注意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投入政策之间的协调、科技创新活动下游环节优惠与上游环节优惠之间的协调、直接优惠方式与间接优惠方式之间的协调等问题。从国外激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实践来看,许多国家在促进企业研发方面采取了研发税收抵免、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提取技术研发准备金、科研设备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在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则采取了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较长的亏损结转期等税收优惠政策;在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方面采取了较低的企业(个人)所得税税率、按一定比例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技术交易方面采取了对企业专利收入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对自然人技术转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的政策;在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方面采取了股权激励的纳税环节推延,个人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针对先行先试政策存在的问题、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针对先行先试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策力度,延长优惠政策期限;调整优惠条件和标准,使优惠政策真正落地;完善政策实施程序,提高政策落实效果;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消除相互抵触等建议。为满足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需求,提出开展境外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试点,开展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试点,开展天使投资个人所得税试点,开展有限合伙制员工持股平台税收政策试点,开展科技服务企业所得税试点,开展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所得税试点等建议。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规范性,坚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制定的系统化,提高税收间接优惠方式的使用率,以及完善专利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建议。